当前位置: 卡巴Kabba > 卡巴动态 > 行业动态 >

青少年创造力:托举未来的梦想大中小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青少年创造力的挖掘、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也只有在青少年中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意识的培育,才能让他们在创新中获得激励,从而实现激励创造的良性循环
     ——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项目负责人徐长发研究员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劳动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这其中,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把青少年创造力的挖掘、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也只有在青少年中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意识的培育,才能让他们在创新中获得激励,从而实现激励创造的良性循环。在第1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本报特邀请我国教育领域学者、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项目负责人徐长发研究员,对“创造力:下一代”这个主题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问题的关注。
 
  创造力激励创新梦想
 
  记者: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创造力:下一代”,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
  徐长发:“创造力:下一代”,这个主题非常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中国实际,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只有大力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才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储备人才,才能进一步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与此同时,要想体现创造力的激励作用,也需要更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激励和保护。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成为共识。
  要想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个层面激发青少年创新兴趣,搭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这也是我们初做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项目的目的。
 
  记者:创造力究竟是什么?
  徐长发:世界文明史是人类创造力发展的历史,但对“创造力”这一概念进行理论性研究却始于现代。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当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以“创造性”为题作演讲,指出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提倡要加强对创造力的研究,此后创造力的研究才大力发展起来。当今社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能力的界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的界定;也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活动的界定。我认为创造力是人从事创新的一种智力和行为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两个方面。不可否认,学术研究需要科学性的不断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要让人们相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人人都能创造。
  创造力有高低之分。有学者把创造力水平分为两种: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普通创造力是指普通人在变动和改造旧事物时放弃一些通常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对人类社会或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对个体来讲是初次进行的,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创造力是指那些造成人类伟大成就与社会进步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人类,至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
  在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劳动技术教育课为载体和抓手,实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取得了很成功的实践效果。通过劳动实践,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也为青少年的创造活动提供一个实践平台。目前,对于劳动实践这个意识还需大力宣传,不仅要让教育界认同,还要让全社会认同。
 
  记者:有人说,创造力培养只是青少年或者大师的事,您同意吗?
  徐长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们将创造力培养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但实际上,人类创造力的挖掘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过程,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各领域的“大师”,都有许多未被识别和利用的智慧密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才培养途径。
  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积极开阔视野,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造力,争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践也证明,一个的发展,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创造力的发挥。
 
  记者:为什么在当今社会,要将创造力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徐长发: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许多都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下一代列入了发展的战略计划。
  要真正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建设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的教育、鼓励和激发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娃娃抓起”,即是要从“基础”抓起;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立足于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与保护他们的兴趣,丰富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和创造习惯,发展其创造个性,才能为将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但是力度还不够,投入还不够,障碍还很多。
 
  记者:既然创造力培养如此重要,那么它对推动我国创新型建设起到什么作用?
  徐长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如何实现人类社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化,信息现代化对每一个民族和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建设创新型需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要求进行,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用创新促产业升级,在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的同时,做好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工作,对推动我国创新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现状
 
  记者:刚才我们已经谈到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您能否再谈谈目前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徐长发:我们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从整体上看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活力,但与此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创造力不足、开放性思维不够等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如何持续、有效地开展创造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记者:造成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徐长发: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层面上讲,我国培养中小学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认识虽然早已形成,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校层面上讲,不少中小学校及教师对创造力培养的意识淡漠,在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比如,课堂教学主要是知识灌输,学生很少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教学内容规定的过于详细、琐碎,重在讲解,而不注重创造力的激发,师生的问答侧重于标准答案;学生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常常被作为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行为而压抑,未能形成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广大乡村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随意性大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在我国现行教育生态环境下,学生的成长始终处于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家长、校长大多无奈地处于应付考试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这种体制抑制了学生想象力,使他们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长远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我国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抓手是劳动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吗?
  徐长发: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培养学生的技术观、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我们举办的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大赛的规模和参与程度就可以看出,历届比赛都能收到数以千计的参赛作品。同时,比赛赢得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科技、科普系统的认可。与此同时,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处理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比例关系;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协调发展的关系;适时、适当地将现代科技成就引进教学领域。这就需要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长效制度。但是,从客观上说,我国劳动技术教育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在目前所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缺乏系统性、一贯性和价值逻辑,没有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操作性比较差。
 
  记者:尽管学校教育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学校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仍然还是发挥主导作用,你能谈谈这方面情况吗?
  徐长发: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每一所学校的应尽职责。创造力的培养在学校层面体现在办学理念的确立、办学特色的凸显、课程设置的落实、教学资源的开发、各项活动的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条件设备的配置、内外环境的建设等等,涉及多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都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才能完成。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开发教育资源,才能胜任培养职责,教师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当然,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师资”,不只是局限在校内的各学科教师和职工,社区、家庭、各相关单位都是“师资”的重要来源。
  此外,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仅仅抓住学生在科技方面的小制作、小发明,创造力培养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爱心,是创造力培养中必须坚持的道德价值取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记者: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父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徐长发:对父母而言,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首先需要学会鼓励孩子创新。鼓励孩子多动手实践、多发表意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且不要因为孩子弄坏了东西或者主意不正确而批评他们。当然,还要多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孩子自己认识事物,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好奇心;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记者: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创造力很强的孩子,可能并不为家长、学校所欣赏,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想法奇特、过于活跃”受到指责。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创造力强的孩子?
  徐长发:日本每年都举行民间发明大赛,让民间的科技爱好者发明玩具、汽车等,并用公开评比的方式满足发明者的成就感。但在我国,农民造飞机会遭到嘲笑。可见,我们保护、激发创造力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所以,对于那些创造力强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乐于创造,并享受创造的乐趣。总而言之,我们应提倡这样一种理念,即发明创造是快乐的,应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尊重富于创新之人,尊重和容纳那些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异想天开的人。
 
  记者:您能谈谈一些发达在青少年创造力教育方面的经验吗?
  徐长发:客观地说,在对青少年创造力教育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如美英等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关于创造力教育,西方已有近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而科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研究成果落后于苏联,一番调查后,发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刻板,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他们加大对中小学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美国设有“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校有关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在许多大学还设立了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机构。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纷纷对创造力教育展开了相关研究。例如,英国、巴西、澳大利亚学者对教师创造力水平的研究;前南斯拉夫学者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学者对于创造力方法的研究等。新加坡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于1987年在中学推行思维技能教学。该教学方式提倡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理性地做出决定,并将该思维技能融入各科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性。此外,新加坡还推行了专题作业计划,让学生实践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广阔的空间,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青少年创造力的未来
 
  记者:面对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不足的现状,有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徐长发:为了真正实现创造力教育“从娃娃抓起”,近几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发明协会等机构,并协调做了许多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行动推进的工作。例如,列入教育部、科技部“十五”、“十一五”规划的研究课题包括“培养中小幼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学校文化创新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研究”“中小学创造力培养的案例研究”等,均获得了和有关部委的扶助和关注;同时,还组织指导中小学创造(创新)教育的实践工作;开展了教学实验工作,研究在中国教育背景下,在中小学校,包括校外教育机构实施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此外,还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例如,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组织的“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中国科协组织的“青少年创新大赛”、“我是发明家”、“小小工程师”、团中央科技基金会组织的“科技大讲堂”等活动。
 
  记者:在加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学校将来需要做哪些改变,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徐长发:改革是教育的主题,应试教育极大地阻碍了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如果不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我认为,首先需要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切实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应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综合评价。让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有益于其创造力培养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培养他们向多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言教、身教、施教环境上下功夫,以确定自己的创新形象,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
 
  记者: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创新的制度,您认为它在推动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何积极作用?
  徐长发: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造力更多的是一种激励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注重公民创造力的培养,鼓励人们利用人类的一切智慧,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它通过授予发明人、创作者知识产权,达到保护创造力的目的。创新成果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如果不重视对创造者利益的保护,将会极大地挫伤创造者创新的积极性,影响对创新的投入,从而影响到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应用。同样,青少年的创造成果也需要用知识产权制度予以保护,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激发我国青少年创造、创新意识是一种有益的制度。
  目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天津南开区不断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拿出专项资金鼓励青少年提交专利申请,极大地调动了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仅2011年全区青少年专利申请就达102件,已获专利权60件,对青少年的知识产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记者:那么,在第1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文化氛围?
  徐长发:追溯创新的历史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做基础。“一个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有利于创新。反之,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论资排辈,不允许标新立异,不允许另辟蹊径,不能容忍探索和失败,此类文化氛围和理念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应该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意识,弘扬创新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以此加快创新型建设的步伐。实现“中国梦”,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用人观、新的人才文化观!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法律条款

请务必填写准确、完整的信息,成功预约后,南京卡巴的课程顾问会在一个工作日内与您取得联系。